重庆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双创”生力军。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全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面向大学生开设不低于2个学分、不少于32学时的创业基础课程,持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依托实践基地、创业教育基地、实验室等平台,发挥各类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育人功能,健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机制。实施名师导航计划和企业家“千人助创”行动计划,全市高校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500余门,打造3000余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推动14所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42所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成4个国家级、28个市级和36个校级大学生创业基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开展创业就业指导活动1000余场次,指导扶持项目近1000个,服务高校师生20余万人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达520项。
强化赛事牵引,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作为推动全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成立由市教工委、市教委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赛组委会,通过改革市级选拔赛机制,逐步构建校赛、市级复赛、排位赛、冠军争夺赛等多层级赛事组织体系。指导全市各高校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校赛和项目培育、孵化的统筹组织,将大赛打造成“五育并举”重要实践平台。联合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渝同创共筑振兴梦想,红色领航再谱青春华章”为主题,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现场活动,吸引川渝两地200余所高校10万余师生线上收看。举办重庆青年大学生创客秀、电商直播、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七个一百”、“慧展华彩”历届大赛优秀项目对接巡展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有新意、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强化条件保障,构筑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出台《重庆市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十条激励措施(试行)》,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系统设计专项激励举措。在学校层面,明确将大赛获奖情况作为全市高校“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双高”建设等工作的考核评价内容;在教师层面,围绕教学工作量认定、市级教学成果奖和教改项目申报、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认定、优秀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评选、职称评审等出台激励措施,引导教师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在学生层面,分别从学分认定、科研成果认定、推免升学、评先评优等方面提出激励措施,鼓励青年学子争当“敢闯会创”的生力军。
强化专创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全方位深化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出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立项建设13所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和58个示范性学院,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6亿元。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四新”建设重要任务,引导高校以大赛为纽带,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切实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中。利用开放实验室、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推动落实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团队”;探索实施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畅通学生直接向专家、名师学习通道。推行“互联网+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新型培训模式,实施“优创优帮”项目扶持计划和“渝创渝新”创业启航计划,每年遴选100余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和深度帮扶。积极拓展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途径,推动实现优秀成果走出去、优质资源引进来,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